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赞助商
帮助中心
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网站入驻
永久收录
音乐申请人
百度百科
广告制作
手机配件酷站
煜阳网络专注网站建设15年
VIP宣传
广告位
百度2345
南方艺饰
专注快速建站正规公司可开发票
此位置低价招租
此位置低价招租
此位置低价招租
洛阳 | 是东都,是神都,是洛邑,是圣城
旅游那些事 - 2024-05-27 08:40:21

提到洛阳,你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洛阳纸贵?是国花牡丹?是风起洛阳?是武则天?是汉服?


是东都洛阳?是神都洛阳?是洛邑?是河洛之地?是十三朝古都?


是洛水?是伊水?是伊阙?是龙门石窟?是鲤鱼跃龙门?是白马寺?是二里头夏都遗址?是偃师商城遗址?是东周王城遗址?是老君山?是邙山?



是隋唐洛阳城?是洛邑古城?是十字街?是明堂天堂?是丽景门?


是碳水之都?洛阳水席是洛阳牛羊肉汤?是浆面条?是糊涂面?


洛阳有太多的标签,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五千年故土,十三朝花香”的历史厚重。它是“世界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国家园林城市。它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耶路撒冷、麦加、雅典、洛阳):道学发源地、儒学兴盛地、佛学首传地。


没有一个地方让我去了以后对它的历史这么感兴趣,譬如洛阳为什么会成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后来又没落了?


洛阳在宋之前作为都城的历史地位,离不开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处中原,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


1. 洛阳是天下之中(全国几何中心),地处三川河谷(洛河、伊河、黄河的冲积平原)


2. 洛阳地处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伊、洛、瀍(chan)、涧、黄五条河流纵横其间。


3.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有中条山、崤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东有嵩山、箕山,北面黄河和邙山。


4. 四面环关:洛阳周边有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八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的这些地理优势逐渐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宋朝以后,洛阳不再作为都城,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经济重心南移: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南方的自然条件、政府政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大运河开通等多方面因素),中央政权对江南粮食供应的依赖加大,洛阳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北宋时期,开封取代洛阳成为国都,洛阳变为西京。


2. 战略地位变化:宋朝以后,国家的战略重心转向北方,特别是明朝时期,朱元璋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以确保北方的国防安全,清朝也把北京作为国都。


3. 外部威胁:宋代之前,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多来自西面,从宋代开始,威胁多来自北面。洛阳虽然相对开封有山河之险,但面对来自北方的敌人,防御上存在劣势。因此,国都需要北移。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或者看到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地点或者事件。譬如河洛之地、洛水、伊水、洛邑、洛京、西京、京洛、洛城、西亳、偃师、孟津、龙门、伊阙、隋唐大运河、丽景门、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函谷关等等。


《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讲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地理位置在黄河以南,洛河以北。


河图洛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图洛书”源于《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上古时期,洛阳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大禹时,洛阳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鲤鱼跃龙门:上古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父子先后受命,治理水患,河洛地区是他们治水的“主战场”。《汉书》中有“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伊阙即龙门,也称天阙、禹门等。伊阙在今洛阳城南,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伊河崖口举行了涂山之会,《史记》称“夏之兴也以涂山”。“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就发生在大禹辟伊阙之后,盂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至伊阙龙门时,纷纷跳跃,意欲飞过。飞过者为龙,飞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

夏都斟(zhen):公元前 2070 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


商都西亳(bo):公元前 16 世纪,夏桀荒淫暴虐,商汤率诸侯伐,汤即天子位,定都西亳(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共计 200 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四朝辅国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河南商丘虞城县)。太甲居在桐宫悔过三年,伊尹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国政。


八百诸侯盟津会盟:商纣王昏乱暴虐,约公元前 1047 年,周武王东观兵于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周武王灭商后(约公元前 1044 年),准备营建洛邑(洛阳),但未及实施去世。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建造“天下之中”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


宅兹中国:周武王灭商后,成王迁九鼎于洛邑,《史记》记载“定鼎于郏鄏”(jia ru,周王城所在地,在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周公在洛水北岸营建王城和成周城,设明堂宗庙,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都城。国宝级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录“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出现在文物中的最早记载。


天子驾六:2002 年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给天子驾四和天子驾六之争划上句号。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西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夹辅,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周代实行的以镐京(今西安)、洛邑共同为都的两都制变为以洛邑为唯一都堀的国都制度。


孔于入周问礼乐:公元前 523 年, 孔子在周,问礼于老子。


伊阙之战:公元前 293 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 24 万联军,韩魏门户大开,秦军扫平东进之路。


刘邦论三杰: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后迁长安),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光武中兴:公元 25 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史称东汉,汉朝成中兴之势。


东汉建太学:公元 29 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


永平求法:公元 65 年,汉明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出使西域寻芳佛法。蔡愔等到月氏,邀请天竺国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带《贝叶经》及佛像于公元 67 年用白马驮回洛阳。后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始。


班超出使西域:公元 73 年,汉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 65 年的关系至此恢复。公元102年,班超从西域返回洛阳。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公元 97 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献给和帝,人称“蔡侯纸”。


张衡发明地动仪:公元 132 年,太史令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并成功测知公元 138 年陇西地震。


党锢之祸:公元 166 年、169 年,宦官把持朝政,以“部党”罪名,两次在全国逮捕党人,史称党锢之祸。


董卓之乱:公元 189 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卓败,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城尽成瓦砾。


曹魏都洛:公元 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


高平陵之变:公元 249 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在洛阳起兵政变并控制洛阳,史称高平陵事件。标志着司马氏开始控制曹魏政权,为后来的司马炎代魏立晋奠定了基础。


洛阳纸贵:公元 280 年,西晋文学家左思写作《三都赋》名满天下(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天下士子竞相抄写,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


八王之乱:公元 291 年,皇后贾南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赵王伦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成都王颖、河间王,相继起兵讨伐。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义、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公元 306 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史称“八王之乱”,历时 16 年。


永嘉之乱:公元 311 年(晋永嘉五年),匈奴汉主刘聪攻破洛阳,大肆劫掠,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此次事件导致西晋于公元 316 年 灭亡。


西晋都洛:公元 365 年,晋王司马炎废曹奂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公元 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改洛阳籍,死后不得归葬平堀,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


河阴之乱:公元 528 年,六州大都督尔朱荣叛乱,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洛阳孟津)杀王公以下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于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隋炀帝营建洛阳:公元 605 年, 隋炀帝初继位,迁都洛阳。隋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廛河,洛水横贯其间。此后作隋都 15 年、唐都 40 余年,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


武周都洛:唐代以唐高宗始以洛阳为都,称东都。公元 660 年,唐高宗病重,武则天独揽大权,以洛阳为神都(公元 684 年)。公元 690 年,武则天废唐为周,立号为圣神皇帝。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公元 705 年,中宗复位,武则天去周帝号。


安史之乱:公元 755 - 763 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在洛阳建大燕国,洛阳沦为中心战场,遭受各路军队的蹂躏和掳掠,“死者万计,火累自不灭”,“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后面还有一句:生居苏杭,死葬北邙。北邙即邙山,位于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故名北邙。邙山作为帝王将相的陵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和洛阳的国都位置有关,二是和邙山的地理位置有关:北依黄河,南望京都,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邙山土厚水低,宜于殡葬。邙山汇集古代墓葬数十万余座。能确定的帝王陵有:东周 8 座王陵、东汉 5 座 帝陵、曹魏 2 座帝陵、西晋 5 座皇陵、北魏 6 座皇陵、后唐 1 座帝陵,南明 1 座帝陵;另有 7 座后主陵。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邙山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如商代伊尹、伯夷叔齐、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孟郊、狄仁杰、颜真卿等等。唐代时,邙山陵墓群已达到饱和状态,难以满足李唐皇室修建大规模陵寝的需求,因此唐朝皇帝并未葬于邙山,大多集中在洛东和洛南。宋朝时期,邙山已“无卧牛之地”,北宋皇帝大多葬于洛阳盆地东部。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代表作《七哀诗·其一》开头四句就说:“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唐代诗人王建在《北邙行》写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可见北邙墓地的火爆与紧缺程度。


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


中京:金代,定洛阳为中京。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当然,作为夏、商、西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的国都,洛阳发生的重大事情远不止于此,它太过辉煌,星河灿烂。民国时期,洛阳依然有过灿烂:1912 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1923 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 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适洛办公。1939 年,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关于洛阳,有很多描写它的诗句。譬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最为人知的可能是司马光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首诗写于公元 1071 年,那时北宋已经把开封作为国都,洛阳依然作为都城,只不过叫做西京。从北宋的历史节点看,古今兴废事确实只看洛阳城即可。


标签:
郑重提示:本站是一个公益性的信息交流平台,我们对您的交易不做担保!建议大家当面交易,交易前请查看对方有效身份证件,以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