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个多月,经过12个境外国家,2万余公里西行路程……近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车队抵达“风车王国”荷兰的西部港口鹿特丹。
至此,从丝路东方起点洛阳出发、总行程2万余公里的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洛阳玻璃”亮相荷兰首都中心
10月3日,报道团车队从德国科隆市出境后,首先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
作为荷兰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是众多游客汇聚的地方。在荷兰国立博物馆门前,大大的“I AMsterdam”城市雕塑,富有创意地将英文的“我是(I am)”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结合起来,表达这座城市居民的自豪。
漫步在广场上,向西不远处一栋圆形玻璃建筑前,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游客在此出入,这里便是荷兰人引以为豪的梵高博物馆。
让洛阳人感到亲切的是,搭起这座玻璃房的玻璃,全部出自2万多公里外的洛阳企业——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原来,博物馆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原来面积不大的展馆已显得拥挤。在1999年加盖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新侧翼基础上,去年以来,该博物馆开始了第二次改造和扩建。
本次对博物馆入口门厅的改造和扩建,延续了黑川纪章设计的椭圆形造型,新增加了一个玻璃体,巧妙地将地面人流引入地下一层——梵高空间。
夜晚,伫立在博物馆入口处,抬头仰望,透过全玻璃穹顶,让人仿佛看见了梵高画笔下璀璨的“星空”。“荷兰画家梵高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一进入这个巨大的玻璃穹顶,顿时给人眼前一亮的冲击感。这样的玻璃穹顶不仅是建筑,更是一件艺术品。”在现场,一名来自法国的游客奥利维尔说。
巨大的异形玻璃,考验着洛阳北玻的技术实力。洛阳北玻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保证玻璃承重能力,玻璃横梁采用了洛阳北玻的3层15毫米超白钢化热浸SGP夹胶玻璃,单块最长达12米,强度是相同厚度混凝土的5倍,在实现艺术表现的同时保障了建筑安全性,得到业主单位的好评。
历时3个多月,用车轮丈量丝绸之路
在结束阿姆斯特丹的行程后,报道团车队继续向西南方向行驶,在5日抵达荷兰第三大城市海牙,驶上本次行程的最西端——大西洋北海海岸。
10月的西欧海风透着凉意,远处白色帆船点点,货船在广阔的海面上悠然穿行。在海边堤岸的一个红色灯塔旁,报道团20余名成员站在车牌号为“豫C”的车队前,拍下行程最后一张合影。
3个多月来,车队从古都洛阳出发,从新疆喀什出境,经过了平原、沙漠、戈壁、草原、森林、山区等复杂地形,沿着古丝路一路走到了欧亚大陆大西洋北海海畔。
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负责人焦旭锋说,我们这次活动共经过12个境外国家,在重走丝路的同时,通过新闻报道,以及VR、视频、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向更多人展示一个更加完整、真实的丝绸之路。
“6月18日,在定鼎门前进行出发前的第一次合影。3个多月来,这支洛阳车队用飞溅的沙石致敬历史,用车轮丈量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现了丝路起点的魄力和风采。”报道团成员、洛阳电视台记者段玉倩感慨地说。
当日,车队继续从海牙向东南行驶,抵达鹿特丹港口。所有车进行登记后,被装入货运集装箱,它们将用1个月时间漂洋过海,回到中国。
收获颇丰,为洛阳前景呐喊加油
洛阳文化推广者、丝路历史挖掘者、经济合作见证者——此次车队西行身份重重,收获满满。
这一路,我们身体力行,用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洛阳。在重庆市实验中学,记者登上大讲堂,带孩子们领略丝路东方起点洛阳的独特魅力;在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小村,我们逐音逐字,教会了当地人“洛阳”的发音,让他们学到除“你好”外的第二个中文词语;在奥地利,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奥地利国民议会宪法委员会主席维特曼等见证车队抵达“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中国洛阳”成一大热词……
这一路,我们努力挖掘、探寻古丝路沿线历史中深刻的“洛阳印记”,重温古洛阳的文化、经济辐射力。在敦煌莫高窟,藏匿千年的唐代第一长诗就写自洛阳,印证着敦煌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的互联互通;在新疆喀什班超纪念公园,昔日洛阳使者班超驻扎当地的盘橐(tuó)城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班超与36尊勇士像威武矗立,供人缅怀;在波斯故地伊朗萨德阿巴德王宫,皇室收藏的波斯三彩陶盘,黄、褐、绿三基色交相辉映,引起人们对丝绸之路与洛阳唐三彩的无限遐想……
这一路,我们见证了洛阳企业挺进“一带一路”的付出和担当。在吉尔吉斯斯坦,每10台中国产拖拉机,就有8台是“东方红”,中国一拖集团经过10年耕耘,已让“中国洛阳”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在乌兹别克斯坦,100多名中油一建人在大戈壁坚守8年,建设起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工程该国境内所有压气站,建功能源新丝路;在德国,中航光电凭借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与工业强国的诸多强手一比高低,在欧洲新兴E-Bike连接器市场打开一片新天地……
我们由衷相信,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续写丝绸之路大交流、大合作的新传奇,洛阳一定充满机遇,前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