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不如听景”,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的旅游景点大多看的是人,赏的是背影。对于出去玩,我的总结一向是:花钱买罪受。我也赞同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毕竟出去可以使眼界得以开阔,情操得以陶冶,见识得以增长。它可以使你中断每天周而复始的凡人琐事,对平凡俗气的生活,是一种暂时的解脱。旅游观光,领略山山水水,感受每一处的风土人情,不仅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还能修身养性,解悟释惑。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使自己的胸怀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净化!常人说:“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怎知其绝妙。”游一处风景,寻一处特色;见一处特色,悟一片心得。不同的水土养不同的人,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真是一花一世界,万花装扮春。
今年暑假,老公计划着带他父母去北京看看,这也是老人的心愿。一辈子生活在山区的老人,通过读历史书、看电视,对于历史对于景色对于各地人文特色,还是了解的很多的,自己在大山里做了一辈子老师,没有走出去,就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小儿子也是老师,是昆明一所大学的教授,所以两个儿子只能暑假有时间带他们出去,每个暑假两儿子轮流带他们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曲阜、济南、南京、上海、长沙、张家界、桂林、云南……很多地方都去过了;飞机、火车、动车、高铁、地铁……很多交通工具也都坐过了。还记得我第一次去他们家,一路上火车、汽车都折腾完才到了县城,从县城到他家所在的乡镇还得坐拖拉机,那个颠哦,现在想起来还头晕呢!从乡镇到他家只有一种交通工具——11路——两条腿哦,从乡里到他家步行一个多小时,不是想想的走平路,而是爬山,一会上山一会下山,想着是浪漫,当时我那个累啊!不过也夹杂着兴奋,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山,这么美的景,山连山,水环水,树绕树,粗的竹子看下来就能做竹桶,桥还都是花桥,不是城市里所见的桥,那儿的花桥很美很美,一路在我的兴奋、感叹中,在老公的“到了、到了”的哄骗中,也不知不觉得走到他家了,家坐落在半山腰上,一式的竹楼,水是绝对的天然,用竹筒从山上引流下来的,比现在瓶装的矿泉水好喝多了。老人就是在这样的大山里做了一辈子老师,也培养出了2个大学生,截止到现在,他们整个乡镇也就出了5个大学生,他家占了2个,老公是他们乡第一个大学生,当然基于此,他们家在他们乡也算是知名人氏。老人70多岁了,平时身体不是很好,已经下过2次病危通知了,可一听说要带他们去北京,马上说:好啊,好啊,什么时候出发。所以对于老人的北京之旅,就算我这种“宅妇”再不情愿出门,你说我能持反对意见吗?想想人家养儿子也不容易,老人有什么心愿我们都会满足的,再说自己也有儿子,做个好的榜样吧!一切安排就绪,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