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机盎然,满目皆是春色。新一年的发展序幕徐徐拉开,如和煦暖阳,温暖着人心,澎湃着热血。
“我将做好创业就业的服务保障,搞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更多的家庭实现共同富裕”;“继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做好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3月15日,首届“河南慈善奖”表彰大会在郑州举行,表彰过去一年我省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的善举美德,凝聚起更多孜孜善行的磅礴力量。
表彰会上,我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荣获首届“河南慈善奖”爱心慈善楷模称号,通过记者采访和获奖感言,表达了他胸怀家国情、守望真善美的大爱情怀。
泛爱众且明俊德
“全收大哥,最近太忙了,我带了4个‘徒弟’学习电脑技能,有空了还要开直播,多亏了您当时资助我学习电脑操作,让我能自食其力,并组建了幸福家庭。”来自信阳的女孩王娇,每个月都会给张全收打一通电话,汇报自己近期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况。
原是打工妹的王娇并非张全收的职工,却因为张全收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2004年,15岁的王娇到南方打工期间不慎上当受骗,因不堪忍受非人折磨跳楼,导致高位截瘫而无钱救治。张全收得知此事后,一边发动朋友为其捐款80万元治病,一边协助公安机关追捕罪犯嫌疑人,并联合律师为王娇讨回公道。如今的王娇也像张全收一样乐于助人。
“虽然很多人不认识我,没找我,但我知道他们的困难后,就想帮一把。”张全收说,因为自己经历过苦难,所以更加懂得农民工群体的艰难。
卖冰棍、修铁路、跑客运……出身贫寒的张全收,14岁就开始养家糊口,早早踏上社会,自食其力。
1993年,张全收告别家乡,揣着100多元钱南下深圳闯荡。他很快发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工厂急于用人却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很多像他一样形单影只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兄弟很难找到工作。
如何把这些农民工组织起来,一起组团去找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在深圳落脚、安心挣钱,为他们铺就一条平坦的致富大道,这是张全收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方咨询和探索,2004年,张全收成立了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将松散的劳务工组织起来,首创出包培训、包上岗、包薪金,大病和意外伤害实行全面负责的“全顺模式”,既迎合当时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又契合农民工的务工实际,还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打工热”“民工潮”不断涌向深圳,“全顺模式”很快在农民工中传播开来,全国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的农民工纷纷慕名前来,积极加入“全顺”大家庭,而张全收就像是这个“家”中的“大家长”,带领着广大农民工共同追求幸福生活。
“我的身后,站着千千万万的农民工,我曾走过他们的昨天,就要带着他们走向更好的明天。”张全收设身处地为“家”里的每一个兄弟姐妹着想。
2004年年底,与张全收合作的一家企业老板“跑路”,几百名农民工半年工资打了水漂,大多数人连回家过年的路费都没有。张全收高息借贷240万元,给所有人补发工资,并妥善安排他们就业。
2008年金融危机,南方企业用工大规模缩减,在全顺公司待工的农民工超过3500人,张全收为待工人员支付工资800多万元。他说,宁愿把公司的家底掏干,也绝不改变对员工的承诺。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张全收用推己及人的温暖帮助可以帮助的人,将苦难磨砺成一粒粒珍珠,在岁月的淘漉中散发出温润的光,感染引领着广大农民工兄弟和他一起向上向善,无私奉献。
汶川地震时,倡议河南籍农民工踊跃捐款,共为灾区捐100万元,张全收个人捐款30万元,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2015年,西平小伙李到信在深圳当保安时为抢救群众生命财产救火牺牲,张全收组织捐款30多万元;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团委、妇联等助学工程上千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郑州、新乡等地发生洪灾,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车辆,购买价值150万元的抗洪救灾物资,带着自己的团队驰援灾区……
从抗震救灾到捐资助学,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张全收和农民工队伍的公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一个带头人,一群追梦人,一起向未来。20多年来,张全收累计为社会各界捐款6000多万元。他用一颗爱人之心给人以力量和温暖,带领着一群追梦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勇往直前。
富而思源安吾乡
漫步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水泥路面宽阔平整,家家户户庭院整洁,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小村的美丽蝶变,让人不敢相信这里曾是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深度贫困村。
“俺村大变样,全靠张书记能干、会干。”村民朱毛妮对张全收赞不绝口。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
2006年,在外打拼10多年的张全收回乡探亲,走在坑坑洼洼的村道上,看到村委大院破烂不堪,父老乡亲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张全收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当时,张全收的公司处于事业发展关键时期,资金也很紧张,但他依然慷慨解囊,捐款80余万元建成了“全收希望小学”,并设立“全收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先后出资140余万元改扩建的“全收敬老院”,成为当地敬老院建设的样板工程。
“小时候家里穷,乡亲们经常帮助我,现在我有条件了,也要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从小,张全收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反哺桑梓。
建设“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把柏油路修到每家每户大门口;做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资金保障,让乡村生活美丽宜居;建设村文化大院,安装路灯、健身器材……张全收先后投入近700万元,改善村容村貌。
2008年,村“两委”换届,张全收全票当选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想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张全收的承诺掷地有声。
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拐子杨村有2000多口人、富裕劳动力700多人。张全收深知,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农民输血、造血。
为此,他多方筹集100多万元,开展花木基地种植,建起10座扶贫蔬菜温棚,请来技术员,安排走不出去的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利用全顺公司的优势,为能走出去的贫困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转移,想方设法带领老乡们脱贫增收、尽快致富。
2010年,富士康落户河南,最先向全顺公司提出用工需求。为了支援家乡建设发展,张全收毅然决然转战河南,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成立河南省全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号召上万名返乡农民工支援家乡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更加出彩贡献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
为乡亲谋福祉,为家乡谋发展。在张全收的带领下,2017年,拐子杨村脱贫摘帽,全村482户群众,有280多户住上了楼房,180多户买了小汽车;2021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村”,人均收入27000多元,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矢志报国谓之士
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气氛热烈,灯光闪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务工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个是从过去的都到沿海城市务工,变为现在有一半人回到内地打工,从‘孔雀东南飞’转为‘凤凰回巢’;另一个是在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鼓励下,一部分人回家乡当上了小老板。”
2018年3月20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张全收,作为河南团的“代表”亮相大会“代表通道”,面对中外几百名记者,讲述了农民工流向的可喜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亿万农民工在各个行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民生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作为农民出身的张全收,了解农村生活、深知农民需求。自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起,张全收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全国两会时间,张全收把新时代农民工的心声和期盼带到全国两会上,全力当好农民工的“贴心人”“代言人”。
“建议提高农民工权益保障”“建议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建议建设村级集体周转性保障房”“建议村医入编”“建议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建议用民法典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抓到精准处,落到人心里。张全收肩负亿万农民工的使命和期盼履职尽责,撰写代表议案,提出解决办法,有力推动农民工群体更好地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张全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优势,推动农民工群体从分散无组织到系统有组织,让广大农民工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城市社会发展中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十多年来,全顺公司累计培训安排农民工就业300多万人次,带领农民工就业增收、创造财富200多亿元,为国家产业发展贡献了重要群体力量,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多年来,张全收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劳动模范”,被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全国三农研究创新奖”“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 ”“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农民工就业先进个人”“全国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一腔热血初心如磐。张全收说,他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继续当好农民工的带头人,发挥好农民工平台优势,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让更多农民工实现就业增收,更好服务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