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做一顿饭,这样的劳动教育课不妨多一..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以“中传耕读园,烹出幸福味”为主题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廖祥忠与50余位师生一起,跟随食堂大厨学做中传特色食品“广院肉饼”并一同制作家常菜。
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并不鲜见,许多学校也曾打造出在校内“红极一时”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或由专职教师讲授,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活动。中传的这堂劳动教育课,最亮眼之处就是学校“一把手”走出了办公室,以班主任的身份亲身参与到劳动教育中,与师生“同做一道菜,同吃一桌饭”。
公开资料显示,“白杨班”是中国传媒大学面向国家国际传播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只有了解中国,才能读懂中国、讲述中国。让国际传播后备人才从日常接触的“广院肉饼”做起,在美食这张中华文化名片中以小见大,探寻讲好中国故事的解局之道。中传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也值得更多的高校加以借鉴。
这是一所高校将自身办学特色融入劳动教育,进而形成相容共促育人格局的有益探索,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于高校而言,劳动教育需要打造“三全育人”下的协同育人新样态,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不断摸索出新的劳动教育方式。例如,浙江大学将新生入学的第一节思政课搬到户外田野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创造成就的道理;吉林大学邀请全国劳动模范讲述专题课程,在“劳动+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指向。
需明确的是,劳动教育不止是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出出汗”那么简单,更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涵养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
在过往的劳动教育中,也曾有高校将打扫校园作为课程内容。网络上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最直观的劳动方式,也有人指出,这类劳动课有让大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之嫌。
如何让学生在劳动中内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之道,是劳动教育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让劳动教育的范围广起来、难度高起来、才能为劳动教育增添“实践出新知”的色彩。
在劳动中认识劳动并尊重劳动,则是劳动教育的另一个题中之意。例如,北师大曾推出由宿管阿姨、食堂大叔、理发店造型师为任课教师的劳动课,一度出现“一课难求”的火爆场面。
为学生提供潜心向生活中的“实践导师”们学习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思想有深度、生活有温度的人,方能体现劳动教育躬行体知的实践取向。
由此而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的劳动教育课,由校领导“带队”,请来餐厅厨师现场教学,传授学校特色食品“广院肉饼”的制作技艺,寓“劳”于乐,又接地气,是劳动教育所应有的样子,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收获”的机会。
一切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无论是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还是教学相长的师生情谊,劳动教育的深一层目标,就是涵养学生用知识躬身修行、用身体丈量世界的信念。让学生真正产生获得感,才能更好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一堂“一把手”亲自下场的劳动教育课,放下了校领导在学生心中的“架子”,培养了学生博学竞先的“性子”,更做实了劳动教育求真求实的“里子”。这样的劳动教育,不妨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