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所谓“小寒”,是与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相对比而言的。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冬季养生贵在保护阳气、涵养精气,即所谓“养藏之道”,藏,就是蓄积能量。那么在小寒节气的日常起居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起居养生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寒冷的节气之一,日常起居应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的环境中,防止阳气耗散。而对老年人来说,头部、足部保暖尤为重要。
俗话说:寒从脚起,热从头散。据统计,人体40%至60%的热量由头、颈部散发掉。老年人阳气逐渐衰弱,如果头部受寒易于阳气受损,甚至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小动脉痉挛,发生中风或心肌缺血而心绞痛等;如果头部汗出后受寒还易感风寒邪气。故冷天外出时应戴上帽子,围上围巾,必要时还应戴口罩,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提示冬天注意头部保暖的重要性。同时,应尽量穿厚实的鞋袜,足部怕冷者晚上可以通过热水浴足。《黄帝内经》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足部与全身阴阳、气血输布运行密切相关。
二、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人阳气不足时,不能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会出现怕冷的现象。老年人和女性多因阳气不足而不耐寒冷。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通过食疗补脾益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因此小寒节气饮食以温补为主,以补脾肾为主。
三、情志养生
小寒时节雪纷纷,阴气很重,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使人情绪不振。小寒时节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在阳光较充足的时候,要到户外多晒太阳、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注意动静结合。
四、运动养生
小寒节气的运动应适量,可以根据情况决定运动形式如慢跑、跳绳、踢毽子等。民间早就有“冬天动一动”与“冬天懒一懒”的不同养生结果。在运动时又要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及阳气。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否则会因为气温低,体表的血管收缩,血流变缓,肌张力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因此,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避开上午气温低易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或形成血栓,诱发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高峰时间。
五、中医干预方法
除了以上日常起居需要注意以外,您还可以尝试些中医药干预方法对身体状态进行调理。
1.艾灸
艾灸具有扶阳、补虚、防病、养生保健之效用,小寒时节亦为进行艾灸调理的最佳时节,可以选择足三里、气海、关元、神阙等穴位,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能忍受为度。
2.中药沐足
中药沐足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有“上病下取”、“内病外治”的说法。通过中药药作用于全身肌肤,由表及里,通达脏腑,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祛风寒方:桂枝15g、艾叶20g、生姜10g、紫苏叶20g。用途:益气养血。
(2)温经通络方:白芍10g、桂枝15g、赤芍10g、牛膝、炙甘草6g、地龙10g,生姜10g、玄参15g、当归15g,黄芪30g。
祛风寒沐足方适用于风寒感冒证,一般水煎20分钟即可。温经通络沐足方适用于气血亏虚为本,寒瘀阻络证,一般水煎30分钟。将药水温度调整至38℃~41℃,将双足浸泡,深度在踝关节上方2cm处,每次浸泡2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宜,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或用干毛巾擦干,适当多饮温开水。
3.食疗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
【做法】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先用武火烧沸,再改文火炖至肉烂,调味后即可服食。
【用途】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怕冷、血虚体弱者。血热者慎用。
芡实山药排骨汤
【材料】芡实50g,山药100g,排骨250g。
【做法】砂锅中注入适量开水把芡实倒入砂锅中。淖水后的排骨捞起来放入砂锅内。把洗净的山药豆也倒入砂锅中锅盖上盖子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慢煮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关火加盐调味即可。
【用途】具有健脾止泻,补肾缩尿。
黄芪山药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黄芪30g,山药50g,葱姜适量。
【做法】鸭腿洗净,把毛拔干净后,切成小块,下水凉水中一起煮开然后把汤倒掉,同时洗去煮下来的血水,将洗干净的鸭肉放入砂锅,倒入适量黄酒和姜片,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在,鸭子炖煮半小时后下锅改中火,慢炖至鸭肉。
【用途】具有滋肺阴,补脾气之功。
牛肉粥
【材料】牛肉100g,粳米100g,同煮粥食。
【做法】洗净牛肉,剁成肉末。将粳米淘洗干净。
将锅置火上,倒入开水烧沸,放入葱段、姜块(拍松)、牛肉末、黄酒、五香粉煮沸,捞出葱、姜,倒入粳米,煮成粥,用精盐、味精调成咸鲜味即成。
【用途】具有补益脾胃、补气生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