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楼吵”困扰,安装“震楼神器”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邻里矛盾。求助小区物业、社区出面调解,效果也不太理想,不少小区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解决“楼吵”问题难度大,他们也只能两边劝。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华伟认为,中国人崇尚“睦邻文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能充分利用“睦邻文化”,“楼吵”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业主投诉“楼吵”,物业只能提醒、调解
“我们在日常管理中,接到过业主反映楼上住户噪声太大的投诉。虽然这类投诉比较少,但解决起来特别难。”元华国际小区物业公司的安利民说,接到业主投诉后,他们只能提醒被投诉的业主在家时放轻脚步,不要打扰到其他业主的正常生活。
“‘楼吵’问题分很多种,我们也尝试了一些解决办法。”安利民说,在“楼吵”问题中,投诉装修房子噪声扰民的最多。为了解决问题,物业公司要求业主在装修房子前先交一定金额的装修保证金,如果该业主因装修噪声被多次投诉且拒不整改,将会被扣除一部分保证金。此外,他们还要求业主尽可能将产生噪声的装修项目选择在每天的8时~12时、14时~18时进行。
安利民说,对于不满楼上住户因走路、挪家具等产生噪声的投诉,他们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提醒进行调解。”他说,虽然大部分业主接到提醒后都能理解,但遇到个别不配合的业主,物业也没办法,只能建议业主求助社区或者派出所。
即便社区和民警介入,也只能教育、说和
《洛阳晚报》记者了解到,即便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介入,也只有调解这一条途径。
涧西区湖北路办事处上海市场社区主任史冬梅说,接到社区居民投诉“楼吵”问题后,社区工作人员会先分别找楼上和楼下的住户沟通,了解双方的冲突点在哪儿,再把他们聚在一起进行调解。
“我们社区有很多老房子,楼板薄,隔音效果差,每年中考和高考前投诉噪声扰民的最多。”史冬梅说,虽然社区有专门的民调员负责调解居民之间的各种纠纷,但如果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社区也没办法。
“很多人遇到‘楼吵’问题后会拨打110投诉,他们认为只要民警出面,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其实我们也很为难。”重庆路派出所一名社区民警说,“楼吵”问题属于居民纠纷和道德层面的问题,民警到场后也只能调解,以教育、说和为主。
从邻里情找突破口进行调解
李华伟是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社区管理研究,在他的帮助下,涧西区重庆路办事处二社区通用小区从一个问题频出的老旧小区成为洛阳的平安和谐模范小区。他还组建成立了邻里守望志愿者团队、热心人协会和洛阳市社区服务促进会。
“如果能把‘睦邻文化’运用到社区管理和居民矛盾调解工作中,‘楼吵’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李华伟说,“睦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解决邻里纠纷,还要靠邻居。
可以求助小区物业、社区,由此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平台,物业工作人员、社区的民调员从中调解,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可以考虑用“居民自治”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被投诉的业主如果参加了腰鼓队、广场舞蹈队等兴趣组织,可以找到组织中和其关系亲近的人帮忙调解。还可以找类似热心人协会的社区互助组织出面协调。
“有些人不肯让步,可能是为了争口气或者面子问题,只要找对中间人从中调解,问题基本都能得到解决。”李华伟说,中国人崇尚“睦邻文化”,注重邻里情感,邻里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也不想和邻居闹矛盾。
调解也要讲究语言技巧。李华伟说,中间人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姿态要放低,不能过多地指责过错方,更不能提“违法”“承担法律责任”等敏感词语,以免招致反感,不利于解决“楼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