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分割油用牡丹田,每块50亩,投入20万元,可自己种植,也可委托第三方代为打理……”这样的投资形式,您觉得新鲜吗?
新安县五头镇目前打造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并引入新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减小发展风险。如今,该镇利用山沟地形发展沟域经济,带动镇里4个贫困村的村民走上脱贫路。目前,一期2000亩的油用牡丹田已全部承包出去……
1 油用牡丹田里搞“众筹”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新安县五头镇舜王社区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这里的油用牡丹已种植完毕,牡丹根茎盖上厚厚土壤,待来年发芽、开花。
近年,我市大力开发以丘陵旱地和坡地、宜林地资源为依托的生产性牡丹(主要是油用牡丹)集中种植区,目前,已发展油用牡丹种植面积15万亩。
五头镇的油用牡丹田有所不同。
今年,新安县在五头镇舜王社区规划发展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一期流转出2000亩土地,采用“众筹”模式,吸引多方投资。
牡丹田里搞“众筹”,乍一听很稀罕。
舜王社区党总支书记游传海介绍,这个模式是将已流转出的土地,统一规划并建设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再将土地按每50亩为一个单元进行分隔,向符合条件的农业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招商;根据前期实地勘测、推算,每个单元投资额为20万元;舜王社区组建农业开发公司,下设劳动服务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统一运作油用牡丹田事宜。
“投资者承包到油用牡丹田后,可自行种植、管理,也可委托给农业公司打理。”游传海说,目前2000亩油用牡丹田已全部承包出去。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农业产业投资大,利润回报周期长,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对整个产业发展以及投资人、农户的利益都有损害,采用分块投资模式,可减小风险。
2 4个贫困村闯出脱贫路
舜王社区位于五头镇北部,由胡沟村、亮坪村、寺上村、包沟村4个贫困村合并而成共计1648户,人均耕地面积1.36亩。“种地靠天时,收入靠打工。”是这些村的真实写照。目前,这里仍有贫困户351户1393人。
油用牡丹基地的发展,让4个贫困村闯出了脱贫增收的路子。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地的租金为400元,社区居民自愿来打工干活儿,按天发工资。
“比自个儿种地强!”这是胡沟村58岁的村民王宗干的切身体会,他说,全家今年流转土地近5亩,用于油用牡丹基地建设,仅租金就能拿到近2000元;上个月他参加种植牡丹,每天工资50元;等苗出来,到地里管理苗子,还能拿管理费……
“之前我家种小麦、玉米,只要老天不下雨,连肥料钱都顾不住。现在不仅能挣住钱,农闲时还能带带孙子。”王宗干说。
“舜王社区成立的农业公司,属于这4个贫困村集体所有,通过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不仅能壮大集体经济,也能安排贫困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业。”游传海说。
3 借牡丹之香,着力发展沟域经济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沟域经济,着力发展以牡丹为重点的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依托油用牡丹基地的发展,沟域经济在五头镇遍地飘香。
舜王社区地处沟岭交错、沟岔纵横的浅山丘陵区,土地瘠薄,制约了经济作物发展。牡丹耐旱,适宜在此生长。发展油用牡丹可因地制宜将沟沟壑壑间的土地整合起来。
今年44岁的张海波,有着双重身份——一个是寺上村村民,今年他家共流转出12亩土地;另一个身份是投资人,今年他和朋友合作,承包了400亩油用牡丹基地,他还特意在今年8月注册了农业公司。
张海波看好油用牡丹的发展前景:“待牡丹籽成熟后,县里有牡丹籽油的加工生产线,不愁销路。”
市牡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以来,国家鼓励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并将河南和山东列入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试点;今年,我省发布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新发展木本油料种植面积400万亩,我市被列入全省油用牡丹示范市。在政策大环境的支持下,我市油用牡丹产业迎来更大机遇。
新安县副县长张春全说,在以油用牡丹为主的基础上,也能套种其他花卉,还能发展深加工产业。美丽的乡村花海能带动观光旅游……不久之后,曾经的沟沟壑壑,将开出新的经济发展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