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根文化的学习成果以什么来衡量呢?以修身的成就取得做为标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修身目标为何?简而言之,“修德通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何为修身?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其本身对环境的自发性感应,而产生的与宇宙全息效应的系统认识和实践。在修身的高境界应该是寻找到宇宙的全息运动并和谐于这种运动。
尽管历史上的修身者,在不停地利用一些高师所具的成就作为模范,同时也在极力反对修身的副产物——“特异功能”的执着张扬。所以纵观历史,道德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引起人们注重的是明显的文化现象之丰富和发展。而特殊的修身理法则由明师密授于品德素质达到要求的学生,以保证道德的传承。旧社会的君主专制者从这种文化现象中获得了巩固政权的作用,新社会人民政府不反对宗教,但是也不宣传宗教中的特殊文化遗产,目的是不助长人们在意识领域中被动吸收宗教文化,这一点倒是大大地刺激了民间修身热潮的蓬勃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就是例证。为人们在修身与科学的紧密联系上,作出了定向的选择,也使人们在修身实践中有可能鉴别吸收宗教文化中积极的东西,而摒弃消极的一面,这也就是未来的世界将以中华文化为中心之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科学救传统”,以推进事业和修炼的稳定健康发展。可惜的是在上世纪末的气功大潮中,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在与科学的联系实践上获得突破,而是沉溺于盲目信仰的染缸中不能自清。一谈到玄象就往民间迷信说法上靠。实践一到“炼神还虚”就陷得不能自拔,成天谈神论鬼。这些非但不利于修习觉悟,而且会错过天地赐给我们中国人这次极好的修真机会。此生不修,更待何生?要修就要显密同修,宗教说教注入“性”,而科学研究注入“命”,性命双修,将科学、修身、宗教的积极一面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可以预料,未来的科学发展有赖于人体科学的突破,修身救科学是一种隐态下的历史过程,隐态是指不易为历史承认之功绩,但是这正符合“善利万物,处下不争”的原则。
修身功法的发展,不能不注意与宗教文化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借用宗教中的名词、概念、修持方法等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如悔过迁善、积德省身等;而执着于名相等形式的消极一面就应当鉴别扬弃。
民间信仰中,人的寿夭,皆由天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儒释道三家文化却截然相反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就是做人修真的积极一面,练功修真不是在宗教中寻找一种文化或意识的回归,而是在身体这个实验场中完成一个惊天动地的创举——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超脱到彼岸,进入自由王国的天地。“学道须是学大道,惟有天性最的端。”人类道德气运马上进入显态的集体觉醒阶段,我们广大传统文化学习者,如果不能科学地继承道德文化中的精华。精炼地吸收(学),选择性地提高(炼),适应性地创造(悟),并且在相当长的洗心过程中采取“执两用中”的原则(慧生),要想在下一步的修持中有所收获那将是很难的。
天道无形,唯德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何为上德?无为而真心。长年束缚在形式和方法中而不随真心之动,不但扼杀了真我,还耗去了自己的灵能。时不待人。所以对于形式方面我们取而用之但不是执着于它。
东方华亚在“经典文化研究小组”问题讨论会中,曾得出修习原则:“轻礼仪,重修为;轻功法,重本源;轻两边,重中间;重德性,抑心猿。”此戒谕不但及时而且切中关键。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者,不仅要在授功传法上不辞辛劳,在为人上也要循循善诱,劝导传统文化学习者,谨遵国家法度,守纪守法,以人道促天道,从凡心修明心。
“轻礼仪”者:戒形式化、教派化。“重修为”者:修行者聚散两依,全在于修也。
“轻功法”者:法本无法,方无定法,天性启用,执则无家。“重本源”:在动态中求本源,常于动中负阳拥阴,则动即为静,自然“定而生慧”。
“轻两边,重中间”:中间为弦,道家之太极弦学说已经尽述其妙,毋需再言。
“重德性,抑心猿”:德性即上善之根,若能常守于德性,则心、行自然归一,清静无为自成一趣,若重行去性,则心猿难伏、永无宁日,何望道成?
科技无法按照它自身逻辑向前发展。科技在当代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但取得的这些成就还局限在其自身的逻辑范围之内。科技为自己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圈,使其自身在预设的道路障碍中日趋负重、无法轻装;我们的文化复兴事业不能重蹈科技发展之复辙!也不可能重蹈复辙!因为在道德文化学习旅途上,永远有古圣先贤们的智慧之光把前途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