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6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数十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关公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展现与弘扬”进行主题发言,研究探讨关公文化,共话河洛文化传承发展。现对部分专家学者发言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重视关公文化
担当社会职责
邱毅(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
关公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关公文化可浓缩为4个字,即:“忠、义、仁、勇”。“忠”是对中国特色和中国品牌的认同,只有忠于品牌、质量、信誉,企业竞争力才会增强。“义”是合作的起点,只有守信义,企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仁”是仁人爱物,企业应有社会责任感,个人应爱企业、爱家庭、爱自己。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勇”的体现。“忠、义、仁、勇”缺一不可,我们需重承诺、守信义,担当企业与个人的职责,勇于创业、创新。
传播关公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朱高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熹第26代嫡孙)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忠”“义”二字。“忠”是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准则。今天,我们更需要“忠”,为国家事业而“忠”,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在传统文化中,“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洛阳是关林所在地,关公文化对河洛文化也有深远影响。传播关公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财富文化
离不开关公文化
高有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许多内容与财富文化相关。从汉到宋,中国的财富文化之所以选择关公文化,是因为人们逐渐对财富的追求有了新的理解。尤其到了宋代,人们选择关公文化,正源于其文化内核中对忠义、诚信、责任的呼唤。时至今日,我们的财富文化一样需要关公文化的熏陶,摒弃一些丑恶的行为,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和财富文化更加健康,也使关公文化得以发扬光大。